close

甲骨文、金文、篆


 


一、        甲骨文


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早成熟的書法,在地下沈睡了將近四千年,至1899年才發現。


(一)   甲骨文發現的經過


1.19世紀末,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,在田野掘耕時發現一些黑舊龜甲片。


2.有人磨成粉狀,作“刀尖藥”出售,而中藥方作“龍骨”配方。


3.1899年王懿榮、劉鴞發現。


4.老百姓在古董商的資助下發掘出售,外國傳教士也蜂踴而至。


5.先後七萬餘片進入私人私藏,三萬餘片流散至國外。


6.1928年開始,共計出土15萬餘片。


7.1960年代,在陜西省周原地區、山西洪趙坊堆村發現一批西周甲骨文。


()甲骨文的由來


1.上古時期,人們見龜長壽,視為靈物、神物。


2.龜甲骨質平面,以火烤後出現裂紋,古人以此判別吉凶,於是成了占卜材料。


3.把占卜的內容刻在龜甲上或牲畜肩胛骨上,永久保存,是為甲骨卜辭,也就是甲骨文。


()甲骨文的書法藝術演化


第一個時期:盤庚、小辛、小乙、武丁時期


字體大者都顯得雄健宏偉、古拙勁削,縱橫開合,有劍拔弩張之妙;字體小者,則秀麗端莊,雍容典雅,不失靈巧通氣之妙。布局開闊,豎寫行長,粗獷狂奔,頗具特色。


第二個時期:祖庚、祖甲時期


工整秀麗,謹飾中蘊含飄逸之骨韻,開啟了後代二王、趙孟頫、董其昌、乾隆帝書風流派。


第三個時期:辛、康丁時期


這是殷王朝政治、經濟、文化走下坡的時代,反映在卜骨上,數量少,形式自由開放、靈活變動、隨意所造。


第四個時期:武乙、文丁時期


書法百花齊放的時代,因政治寬和,經濟發達的背景下,各顯其能,自由競爭。


第五個時期:帝乙、帝辛時期


該期書風尤見工整、嚴慎、端莊與威嚴,其字體大小、行距、字距以及所使用之甲骨都受到嚴格控制,而章法和布局均很講究,筆法上最大的突破是能刻出豐滿圓潤的筆劃,與過去只有峻峭的平瘦行刀截然不同。


 


二、金文


金文是指鑄造或刻 在青銅器上的銘文,古代稱銅為金,所以又叫金文。夏、商、周三代以鐘鼎為貴重的器物,且把鐘鼎作為所有青銅器的總稱,所以金文又稱為鐘鼎文。


西周是金文的全盛時期,分早、中、晚三期


早期:武王、成王、康王、昭王四代


此期金文主要描寫戰事偉績,書法藝術是雄強渾厚,凝重古拙。


如:大盂鼎


筆法精嚴,行款茂密,結體端麗,書風莊美凝重,雍容大方。


中期:穆王、恭王、懿王、孝王、夷王五代。


此期金文所體現的是平和規矩,雍容穩妥,充滿活力。


如:大克鼎


是金文的典範作品。銘文28290字,追述先祖師華父輔恭王室事。銘文前段有陽線格樣,後段無,方折之筆已不見,變得圓勁遒健。


晚期:歷王、共和、宣王、幽王四代


例如:散氏盤、毛公鼎、虢季子白盤


散氏盤:銘文350字,雄強樸茂,雅拙天成,有雄視千古之氣。


毛公鼎:銘文497字最長,筆法圓勁,結體呈長方,氣象雍容渾穆,章法自然精妙,為銘文中之瑰寶。


虢季子白盤:筆法圓潤挺勁,結體端莊工穩布白整齊而求工,石鼓文即此書之繁衍。


西周四大國寶:大克鼎、散氏盤、毛公鼎、虢季子白盤


 


三、篆


 篆,說文謂「引書也」,段注「引書者,引筆而箸於竹帛也,因之李斯所作,曰篆書」。說文叙,以史籀篇之籀文為「大篆」,以「秦篆」為「小篆」。小篆,是秦始皇時期通過刪繁就簡而創製的一種書體,因別於甲骨、鐘鼎、石鼓,故稱「秦篆」為小篆。


 小篆,其形體勻圓整齊,圓中規、方中矩、直中繩,用筆如棉裏裹鐵;行筆如春蠶吐絲,離方遁圓。字的上半部份較緊,下半部分舒展,給人以柔中寓剛、爽朗俊健的美感。


 


 


四、石刻文


石鼓于公元七世紀初在雍縣田野中被人發現虞世南、褚遂良、歐陽詢都極力推崇其書法共稱“古妙”。460個字可見,有敘述田獵的,也有敘述垂釣的,也有頌揚天子的,也有形容出師征伐的,有人猜測是《詩經.周頌》的逸篇,韓愈作詩甚至怪孔子為什麼不將石鼓詩編入《詩經》。北宋大觀年間,十個石鼓幾周折,最後全部移至開封視為國寶,徽宗下令用黃金填滿刻文,以示珍貴。


石鼓文書體與籀文(大篆)相同,朴茂渾古,齊整穩定。用筆粗細勻稱,結體方正嚴謹,歷來被看作是篆書的正宗。用筆首尾圓合,粗細一致,中鋒用筆,力含其中。


石鼓文的字裡行間已找不到圖劃的痕跡,完全是線條組成的抽象符號,其藝術魅力完全體現在按照一定的筆法寫出來的古樸、自然、圓潤、雄厚、流暢的美。


戰國秦石鼓文


秦篆書藝風格代表:泰山、琅琊台、之眾、碣石、會稽、嶧山等


嶧山刻石(又稱嶧山碑)


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登嶧山而立,為始皇刻石之始,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燒毀,好事之徒用棗木板仿刻一塊。宋太宗時又用這個拓本刻了一塊石碑,現藏西安碑林。元代有人翻刻一石,立於紹興,至今猶存。現在繹山碑有兩石。


唐代杜甫詩云:“嶧山之碑野火焚,棗木傳刻肥失真。”


泰山刻石(又稱封泰山碑)


泰始皇28年東巡登泰山而立。此碑明末出土,殘有29字,乾隆五年,此石被燒毀,後人據舊拓本重刻一石,不久也碎裂亡失,嘉慶二十年,有人在玉女池得殘石兩塊,存十字,嵌置於東岳廟,宣統二年又損一字,存9字。


此碑傳為李斯所書,篆法沉重凝重,古勁厚實,結字略寬,疏密勻稱,端莊嚴整,雍容樸厚。


 


鄧石如


趙之謙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aliword 的頭像
    paliword

    八里筆墨情

    paliwo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